我所读过的理财类书籍并不多,在国庆后由于人性的贪婪,在股市中损失了(对我来说)一大笔钱,机缘巧合下读了这本名叫《金钱心理学》的理财类书籍。这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觉得写的非常好的理财书之一,哪怕不限于理财类,它也是一本用来了解人性和世界观的好书,由于得到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次的投资失利也许对我来说属于因祸得福了。
在读《金钱心理学》时,我脑海中经常飘出一句励志的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刚刚查了一下这句话的来源,出自非洲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的《援助的死亡》一书,巧合的是也是一位经济学家说的。我现在已经开始了超长线的定投计划,用十年时间来定投黄金和标普500,自从开始定投后就出现了两种有冲突的念头:既想让时间过快一点,好让我完成我的定投目标,见证时间和复利带来的强大效果,又想让时间过慢一些,自己还不想那么快的老去,想再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们,更不想眼睁睁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这本书还纠正了我一个错误观念,我之前认为财富跟赚钱多少成非常强的正相关性,这本书告诉我并不是这样,收入当然是一部分,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节俭和储蓄。
这本书中没有教我们认识各种指标,都是一些软技能,下边是我从这本书中摘录下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也能感受到这本书再讲的是什么样的理财观念。最后我会在写一写我准备开启的一段超长线投资计划。
我最喜欢的句子
- 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
- 现代资本擅长创造两种东西:财富和嫉妒。
-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 富有的最高级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 通过用金钱购买昂贵之物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远比你想象中少。
- 历史是对变化的研究,但具有讽刺性的是,人们却将历史当作预测未来的工具。
- 杠杆——以负债的方式进行投资——把常规风险扩大到了足以导致毁灭的程度。
- 只有当你能给一项计划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去成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体现。
- 无论在工作生涯的哪个节点,都要定下这样均衡的目标:每年做好适中的储蓄,给自己适度的自由时间,让通勤不超过适当的时长,至少花适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
- 如果你把波动看作要买的入场券,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 市场回报永远不会是免费的,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像要花钱购买一件产品一样。
- 在做计划的时候,我们会专注于我们想做的和能做的事情,而忽略了他人的计划和能力,但他人的决策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 用能让你睡踏实的方式来理财。
- 如果你想提高投资回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拉长时间。时间是投资中最强大的力量。
- 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毁灭却可能由独立的致命因素导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它也可能由失去信心引发,而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崩塌。
全部摘抄的句子
- 一个无法控制个人情绪的天才或许会引发财务上的灾难,但反过来看——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金融教育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与智商衡量标准无关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走向富裕。
- 财务方面的成功并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种软技能——你怎么做,比你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 有两种事物会影响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对它们感兴趣——健康和金钱。
-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思考和学习理财的方式更像学习物理的(涉及很多法则和定律),而不像学习心理学的(关注情感及其微妙变
- 关于金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被用于生活中的其他许多问题,比如风险、信心和幸福中。很少有其他事物能像金钱这样,仿佛一面强有力的放大镜,帮助你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某些举动。
- 人类涉及金钱的行为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之一。
- 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人类却总会重蹈覆辙。
- 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 研究股市的历史后,你会觉得自己明白了某些事,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它的巨大影响,你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 有些事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懂。
- 人们一生中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活经历——尤其是成年后的早期经历。
- 每个人对金钱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在那些你觉得经历很相似的人之间。
- 个体的不同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对那些看似没有争议的话题出现完全不同的看法。
- 人们做的与金钱相关的每个决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些决定是他们在掌握了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然后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认知框架后做出的。
- 每个关于金钱的决定对当时的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是建立在他们当时具备的条件之上的选择。
- 我们之所以经常在金钱方面做出看似疯狂的决策,是因为相较之下在这场游戏里我们都是新手,而在你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对我而言却合乎情理。但是,没有谁真的失去了理智——我们都在依靠自己独特的经验做出选择,而这些经验在特定的时间点和情境下都是合理的。
- 生活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受到个人努力之外的其他作用的影响。
-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 在生活这场游戏中起作用的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70亿人,同时还存在着无数的变量。那些在你控制之外的行为产生的意外影响可能比你有意识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
- 因为运气难以被量化,把他人的成功归咎于运气又是一种不礼貌的举动,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自动忽略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在评价别人时,将成就归功于运气会显得你很嫉妒和刻薄,哪怕我们知道的确存在运气的成分;而在评价自己时,将成就归功于运气则会令自己感到气馁,难以接受。
- 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
- 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 预防失败的诀窍是:做好你的财务规划,使其不至于因为一次糟糕的投资和未能达成的财务目标而全盘崩溃,保证自己能在投资道路上持续前进,一直等到好运降临的那一刻。
- 风险的存在也意味着在评价自身的失败时,我们应该原谅和理解自己。
- 为了赚他们并未拥有也不需要的钱,他们拿自己已经拥有并确实需要的东西去冒险了。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争取并不重要的东西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
-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 现代资本擅长创造两种东西:财富和嫉妒。
- 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 攀比就像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取胜的唯一办法是根本不要加入这场战争——用知足的态度接受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己比周围的人逊色
- 如果你无法拒绝潜在的金钱诱惑,那么欲望最终可能将你吞没。
- 一个领域里的知识和经验常常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重要的借鉴。
- 冰期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非极寒的冬季,而是凉爽的夏季。
- 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
-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一直做出成功的决定。你只要做到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 但守富的方式却只有一种:在保持节俭的同时,还需要一些谨小慎微。
- 致富和守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
- 致富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乐观心态,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气。
- 守富需要谦逊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财富来得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节俭,并要承认你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所以不要指望无限复制过去的成功。
- 生存应该成为你一切策略的基础,无论是关于投资、规划个人职业还是经营生意的
- 没有任何收益值得你冒失去一切的风险。
- 你的财务规划要求的具体前提条件越多,你的财务状况就越脆弱。
- 从长远看结果是积极的,但从短期看过程可能很糟糕”这一点乍看之下不符合直觉,但生活中很多事确实是这样的。
- 经济、市场和个人职业生涯通常也会遵循一条相似的路径——在不断的损失中持续增长的过程。
- 对一个投资者来说,为了避免心态膨胀,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 当投资者持有这些藏品的时间足够长,这系列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就会趋近其中表现最好的部分的收益
- 一个投资者在一半的时间里都看走了眼,最后却仍然能致富,这个事实是不符合直觉的。它也意味着我们低估了许多事物失败的频率,所以当失败发生时,我们就会反应过度
- 任何规模巨大、利润丰厚、声名远播或影响力深远的事物都源自某个尾事件——从几千甚至几百万个事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
- 拿破仑对军事天才的定义是“当身边所有人都进入非理性状态时还能继续正常行事的人”。
- “当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作为投资者,你今天、明天或下周做的决定远不如你一生中个别几天做的决定重要。
- 一个投资天才也应该是一个当身边所有人都进入非理性状态时还能继续正常行事的人。
-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雇员,在经过三番五次的尝试和试验后,你终究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
- 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些榜样的成功时,我们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成功来自他们全部行为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忽视会让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失败、亏损和挫折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
- “重要的不是你对了还是错了,”“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曾说,“而是当你对的时候,你能赚到多少,或者当你错的时候,你会损失多少。”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 富有的最高级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 幸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但如果幸福的分数有一个公分母——一种普遍的快乐源泉——那就是对生活的全面掌控。
- 在自己喜欢的任何时候和自己喜欢的对象做想做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这样的自由是极其珍贵的,而这就是金钱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
- 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这是生活中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
-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是它能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这句话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
- 拥有更多财富则意味着在失业后可以从容地等待更好的职业机会,而不必急于抓住遇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种能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 拥有更多财富则意味着可以选择一份待遇不高但时间灵活的,或是通勤时间比较短的工作
- 做一份自己喜欢却无法掌控时间的事和做自己讨厌的事没什么区别。
- 与前几代人相比,我们对时间的控制力降低了。正因为控制时间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无须对尽管现在的我们更富有了,但我们没有感到更快乐这一事实感到惊讶。
-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我们都想通过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其他人常常会跳过敬仰你这一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财富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与敬仰的愿望。
- 你或许觉得你需要一辆昂贵的车子、一块豪华的手表和一座很大的房子,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并非真想得到这些东西本身。你真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你觉得拥有昂贵的东西会让别人尊重和羡慕你,但可惜,别人不会——尤其是那些你希望得到其尊重和羡慕的人。
- 通过用金钱购买昂贵之物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远比你想象中少。
- 比起豪车,谦虚、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才能帮你获得更多尊重。
- 炫富是让财富流失的最快途径。
- 我们总是喜欢用看到的东西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因为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东西。
- 现代资本主义致力于帮助人们通过超前消费的方式来享受原本力不能及的物质生活,并将这种消费观发展为一个备受推崇的产业。
- 财富并不是我们能看到的外在部分。
- 财富是由未被转化为实物的金融资产体现的
- 让自己感到富有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把大笔钱花在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上。但想真变得富有,你需要做的是花自己已经有的钱,而不是透支还不属于自己的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 想真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别去消耗你拥有的财富。这不仅仅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方式,也是富有的真正定义
- 人们对一次身体锻炼所能燃烧的能量的估值比实际消耗的能量高了4倍,而他们接下来平均摄入的能量大约是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的2倍。
- 我们很容易找到有钱的人做榜样,但想找到富有的人却不容易,因为从性质上讲,他们的成功更隐蔽。
- 富有的前提其实是克制。
- 我们擅长通过模仿来学习,但财富看不见的特性让我们很难模仿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看起来低调但实际上很富有的人,还有很多看上去很有钱却生活在破产边缘的人。
- 个人的节俭和储蓄行为——在金融方面的节约和高效——是金钱等式中你具备更强控制力的部分,而且在未来也会像今天一样,是百分百行得通的方法。
- 财富是对收入扣除开支后剩下的部分进行积累的结果。
- 即使你收入不高,你依然可以积累财富,但如果你的储蓄率不高,你绝不可能积累财富——两相对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 如果你学会用更少的钱来获得同样多的幸福感,你的欲望和所得之间就会产生积极的落差。你也可以通过提升收入来造就这种落差,但欲望和所得之间的落差才是你更容易控制的。
- 但在金钱收支公式的两端,人们在一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另一端却鲜有作为。这就给了大多数人一个机会
- 当你把存款定义为虚荣的自我和收入之差时,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收入不低的人很难存下钱来,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和自己想要尽情炫耀并与其他炫富者攀比的本能抗争。
- 在一个智力方面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而很多旧有技术已经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世界里,竞争优势开始转向更加细微的软件层面,比如沟通能力、共情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灵活度。
- 当智力不再是一种持久的优势时,拥有别人没有的灵活度是少数几种能帮你拉开与别人的距离的特质。
- 在做投资决策时,不要试图保持绝对理性,而要做出对你而言合乎情理,也就是更好接受的选择。
- 坚持对理财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 医生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治好病,而是使用能让病人接受的人性化手段治好病。
- 在影响收益表现(包括收益额和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收益的概率)的诸多金融参数中,相关性最大的莫过于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对投资策略的长期坚持。
- 任何能让你留在投资游戏中的因素都会在时间方面增强你的优势。
- 如果你一开始就对投资对象很感兴趣——这家企业的使命、产品、团队和技术等方面都非常合你的口味——那么当它因为收益下滑或需要帮助而进入不可避免的低谷期时,你至少会因为感到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对损失没有那么在意。
- 在其他一些涉及金钱的情况下,做个现实主义者也比做个绝对理性主义者强。
- 大多数对经济和股市走向的预测都极不靠谱,但是做预测这种行为本身是合乎情理的。
- 人生中很少有理论与现实一致的时候。
- 历史是对变化的研究,但具有讽刺性的是,人们却将历史当作预测未来的工具。
- 世界上总在发生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 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意料之外的事件,但投资者和经济学家们却经常将其看作对未来不容置疑的指南。
- 但是投资并非硬科学。投资从本质上说,是规模巨大的一群人根据有限的信息针对将给他们生活幸福度带来巨大影响的事情做出不完美决策的行为,而这会让最聪明的人也变得紧张、贪婪和疑神疑鬼。
- 和金钱相关的任何事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人们对各种现象的合理化解释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
- 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史无前例的意外事件。
- 人们对刺激物的反应会随着时间前进而趋于稳定。
- 为错误留出余地的行为的智慧就在于承认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概率——“一切未知情况”——的存在
- 在尽量扩大预测与实际可能发生情况的概率之差的同时,为自己留出即使预测错误也能从头再来的余地。
- 安全边际的目的在于让预测变得不再必要。
- 那就是我们不能把眼前的世界看成黑白分明的
- 在你可以接受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灰色区域展开追求,才是最明智的前进方式。
- 但在和金钱有关的几乎所有事务中,人们都低估了容错空间的必要性。
- 我们不愿意留出容错空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们认为一定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承认未来的不可知性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第二,一旦预测成真,你就错过了充分利用该预测去采取行动的时机,会让自己蒙受损失。
- 我们很容易低估30%的金融资产损失对自己心理产生的影响。你的信心可能在机会最好的时候严重受挫
- 理论上的承受力和情感上的承受力之间的差距是人们常常忽略的一种容错空间。
- 获得幸福的最佳方式是把目标定得低一些。
- 冒险行为中的乐观偏见”或者“‘俄罗斯轮盘赌在统计学上是可行的’综合征”——当不利结果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时,人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出现有利结果的可能性更大的现象。
- 如果一件事有95%的概率成功,那么剩下的5%的失败概率就意味着在你人生中的某个时间点,你一定会遭遇失败。如果这种失败意味着输得精光,那么即使出现有利局面的概率是95%,这个险也不值得你去冒,无论它看上去多么诱人。
- 杠杆——以负债的方式进行投资——把常规风险扩大到了足以导致毁灭的程度。
- 大多数时候的理性乐观主义会让人们忽视极端少数情况下倾家荡产的可能性。
- 随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的能力,才是无限投资回报的源泉。
- 在金钱方面,隐患最大的单点故障便是短期开支全部依靠工资,而没有在计划中的开支和将来可能需要的开支之间用存款来建立缓冲空间。
- 如果你的理财规划只为已知的风险做准备,那么它会缺乏足够大的安全边际,是无法经受现实世界考验的。
- 事实上,每个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做好预案。
- 我们很难预料到自己未来的想法。
- 每个5岁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开拖拉机的梦想。在一个小男孩的眼中,没有什么工作能比每天开着拖拉机,喊着“呜呜呜,嘟嘟嘟,大拖拉机来啦”更美好的事了。
- 一个30多岁的新手父母对人生目标的规划是18岁时的他或她无法想象的。
- 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做出一些决定。这些决定会深刻地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当我们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后,我们并不总会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开心。所以我们看到,青少年花了大价钱文身,在长大后又要花大价钱洗掉;有人年轻时急着和某人结婚,上了年纪后却盼着和同一个人离婚;有人中年时努力想得到的东西,年老后却又拼命想放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只有当你能给一项计划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去成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体现。
- 无论在工作生涯的哪个节点,都要定下这样均衡的目标:每年做好适中的储蓄,给自己适度的自由时间,让通勤不超过适当的时长,至少花适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
- 在一个人人都随着时间改变的世界上,沉没成本——过去的决策导致的无法收回的支出——就像一头拦路虎。
- 投资的成功需要投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但衡量这种代价的不是金钱,而是波动、恐惧、怀疑、不确定感和悔恨——如果你不是那个直接面对它们的人,这些代价都容易被你忽视
- 财富之神并不青睐那些只求回报却不愿付出的。
- 投资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立刻看到的。它不会被直观地写在标签上。所以,当你需要支付这种账单时,你会觉得这笔钱并不是为购买好东西而支付的价钱,反倒更像做错事后必须缴纳的罚款,虽然在人们看来,付账是很正常的事,缴纳罚款却是应该避免的,所以人们觉得应该采取某些明智的预防措施,让自己避免受罚。
- 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而不是该缴纳的罚款的视角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培养正确理财心态的重要部分
- 如果你把波动看作要买的入场券,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 几乎所有波动都是一种费用,而非一笔罚款。
- 市场回报永远不会是免费的,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像要花钱购买一件产品一样。
- 人们常常在缺乏足够信息和不讲逻辑的情况下做出一些理财决定,之后又悔不当初。但站在他们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些决定是有道理的。
- 投资者们总是会天真地向那些和自己情况不一样的人学习理财经验。
- 当投资者的目标和时间规划不同时——在任何一种投资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一个人看来不合理的价格在另一个人看来也许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各自关注的因素是不同的
- 金融领域内的一条铁律是:金钱会追逐回报的最大化。
- 当交易者推高短期回报,更多的投资者就会开始入场。不久之后——通常时间都不会太久——短线投资者就成了最有权威的股市定价者了。
- 泡沫与估值上升的关系不大。它体现的其实是另一种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短线投资者入场,交易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 泡沫之所以会形成,并不是因为人们在非理性地参与长期投资,而是因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堪称理性地转向短线交易,以追逐不断滚雪球式增长的积极动量。
- 很多金融和投资决策都建立在对他人的观察、模仿或与他人对赌的基础上,但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那样做,你就不知道他们那种行为会持续多久,什么会让他们改变主意,或者他们是否会吸取教训并做出调整。
- 尽可能努力明确自己玩的是什么游戏。
- 但在多年前,我曾这样总结我的理财哲学:我是一名被动的投资者,但对这个世界创造货真价实的经济增长的能力持乐观态度。我相信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这种增长会让我的财富不断增加。
- 出于一些我无法理解的原因,人们总喜欢听别人说这个世界要完蛋了。
-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保持乐观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世界在大多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越变越好的
- 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相信就算过程中充满坎坷,随着时间过去,你心目中好结果出现的概率也比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大
- 如果你告诉人们一切都会变得很好,他们可能会不以为然,或者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你。但如果你说他们正处于危险中,你就会获得他们的全部注意力。
- 一个在众人心怀绝望时满怀希望的人不会被看重,但一个在众人都心怀希望时满怀绝望的人却会被视为圣人
- 人类对失去的过度厌恶是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 在进行直接比较或权衡时,失去带给我们的精神影响比得到更大。
- 相比机遇,对威胁反应更快的生物成功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才更大
- 悲观主义者在推测未来趋势时经常没有将市场会如何适应局势纳入考虑。
- 经济学中有一条铁律:极好和极糟的环境都很难长期维持,因为市场的供需会以很难预测的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
- 眼前的问题有多糟糕,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就有多强——这是经济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却很容易被悲观主义者忽视,
- 进步发生得太慢,让人难以发觉,但挫折却出现得太快,让人难以忽视。
- 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毁灭却可能由独立的致命因素导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它也可能由失去信心引发,而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崩塌。
- 在投资中,你必须认识到成功的代价——在长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波动和损失——并做好为其买单的准备。
- 故事是现存的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潜在力量之一。
- 故事是经济发展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 你越希望某事是真的,你就越容易相信一个高估其成真可能性的故事。
- 金融领域内的很多投资观点都带有这样的特性:一旦你听从它们,选择了某种策略或方法,你就同时在金钱和心理上进行了双重投资。
-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完整的,但每个人都会编织完整的故事来弥补其中的空白。
- 后见之明,即人们解释过去事件的能力,给了我们一种仿佛这个世界可以被理解的错觉,也给了我们一种仿佛这个世界自有其原则的错觉,哪怕在实际上一团混乱的情况下。这是我们在很多领域犯错的重要原因。
- 对控制力的幻想比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我们死死抓着某些故事不放,骗自己以为结果尽在掌握。
- 在做计划的时候,我们会专注于我们想做的和能做的事情,而忽略了他人的计划和能力,但他人的决策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 无论是在解释过去还是预测未来时,我们都专注于技能起到的因果性作用,而忽略了运气的重要影响。
- 我们专注于我们知道的,忽视了我们不知道的,而这让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过于自信。
- 当事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时,要保持谦逊;当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时,要心怀谅解或同情。这是因为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你能存下多少钱,要看你彰显自我的需求与你的收入之间的差距,而财富恰恰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
- 用能让你睡踏实的方式来理财。
- 如果你想提高投资回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拉长时间。时间是投资中最强大的力量。
- 你应该始终通过衡量自己的整体投资情况,而不是根据某一笔投资的成败来评价自己的表现。
- 利用财富来获取对时间的掌控,因为对人生的幸福感而言,最严重而普遍的扣分项就是时间上的不自由。在任何时候和喜欢的人去做喜欢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的能力,才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 多一些善意,少一些奢侈。
- 存钱。存就是了。存钱不需要什么特定理由。
- 明确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然后做好支付的准备,因为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免费的。
- 你应该喜欢风险,因为长期看它能带给你回报
- 这些决策的目的往往不是追求最高的回报,而是尽量降低让伴侣或孩子失望的可能。
- 我的目的并不是赚大钱。我想要的不过是独立自主而已
- 最主要的秘诀是控制你的欲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节俭地生活。自主性与你的收入水平无关,而是由你的储蓄率决定的。而当你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储蓄率是通过控制自己对生活方式的欲望决定的。
- 在你负担得起的范围内舒适地生活,不产生过多欲望,你会避免现代西方世界中许多人要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
- 退出无谓的激烈竞争,以获得内心平静为目标来调节你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成功。
- 比起让金融资产的长期收益最大化,不用每个月还贷款的选择让我们感觉更好,因为这让我感到独立和自由。
- 查理·芒格说:“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用平均成本法【一种以定期及定额投资去积累资产(包括股票及基金)的方法,即“定投”。】去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将是长线投资成功率最高的选择。
- 我始终坚持的投资理念是,在投资领域,努力和结果之间几乎没有关系。这是因为世界是由尾事件驱动的——少数几个变量是大部分回报的来源。
- 我的投资策略并不依靠选择正确的行业或者把握下一次经济衰退的机会,而是依靠高储蓄率、耐心和认为接下来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将不断创造价值的乐观态度。
- 历史不过是糟心事接踵而至的过程。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花了75年的时间,培养出了普通家庭对债务文化的高接受度。
- 虽然每个群体呐喊的具体细节不同,但他们呐喊的原因——至少部分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对社会本该大体平等的预期落空了。他们没能获得别人获得的利益。
- 想想这种心态一旦受到社交媒体和有线新闻网强大的传播力量催化后会变成什么样。在这些平台上,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看到别人是怎样生活的——这就像火上浇油一样。
- 互联网让人们越频繁地接触新观点,人们对这些新观点的存在就越感到愤怒
- 预期的调整总是晚于实际情况的变化。
长期理财规划
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为期至少10年的理财规划,规则很简单:通过蚂蚁财富,每天分别定投100元到「黄金ETF」 和「标普500ETF」,如果行情出现1%的回撤时则当日加仓50元,当盈利超过30%时则赎回30%的仓位,后边再慢慢加仓定投回去。
我们来粗略估算了一下10年下来的投资金额:
1 | # 每年大约有250个交易日,每年的投资额为: |
按照10年的投资回报率80%(虽然市场不可预测,但人总要有些盼头,况且我定投的两项在过去十年中回报都超过了200%),这样10年下来大概会有44万的投资回报,加上本金刚好100万。虽然这么长的时间只回报44万看起来不多,但这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无痛的投资方式,用作者的话是:「用能让你睡踏实的方式来理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还会根据我的生活水平来调整定投金额,比如5年后我提前把房贷还完了,也许就能出多个2、3倍的闲钱用于定投。另外,本段开头也说了,我这个投资计划短则持续10年,长则持续20年、30年,也许在复利的作用下收益远远不止于我上边计算出来的那么多。